(一)
眾所周知,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堅持群眾主體、共建共享,以志愿服務為主要活動方式,把志愿者作為骨干力量。從義診、義務理發到“文明實踐集市”,文明實踐組織志愿者隊伍、運用志愿服務機制、打造志愿服務項目,跳出了單純依靠行政力量來推動工作的傳統路徑,引導各行各業的人們發揮自身特長和優勢、奉獻智慧和力量,匯聚起各方合力。
文明實踐包含了各種形式的志愿服務,同時又賦予志愿服務鮮明主題、豐富思想內涵和價值追求。它聚焦群眾迫切需求和社會緊迫需要,不僅解決民生實事、生活難事,而且解決思想問題、豐富精神世界,讓人們擁有感情依托與精神家園,寓思想引導于服務之中。比如,一些地方建設“孝老食堂”,不光是為了讓老年人吃好飯,更重要的是精心準備了餐前“一刻鐘宣講”、新聞節目播放、文藝演出等,老人們既能吃得好,精神上也有很大收獲;有的地方建設“結婚禮堂”,除了提供婚禮策劃、主持等志愿服務,還把“不要彩禮要幸福”“不講排場講文明”等文明婚俗理念嵌入婚禮各環節……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的特殊之處就在這里,它在服務的基礎上再向前走一步,既幫人又暖心,讓群眾接受服務的同時也產生思想觸動。也正因如此,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(所、站)凝聚了一大批既有情懷又有擔當、既懂專業又懂宣傳的志愿隊伍,打造了開展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的廣闊舞臺。
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,需要繼續做優做強文明實踐志愿服務,用好志愿服務機制,把各類志愿隊伍吸引凝聚到文明實踐這片遼闊天地,促使其釋放能量、大顯身手,共同營造文明實踐活躍興旺的局面。
(二)
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從一開始,就承擔著學習踐行科學理論、宣傳宣講黨的政策、培育踐行主流價值、豐富活躍文化生活、持續深入移風易俗等任務。可以說,凡是與這些工作任務有關的文明行為和文明活動,都屬于文明實踐的范疇;這就決定了文明實踐的方式也必然是多樣的,除了志愿服務,還包括個人的躬身實踐、鄰里間互幫互助等多種方式——
文明實踐,可以是化入生活的“日常點滴”。當我們在旅途中撿起一片垃圾、在觀影觀賽時自覺保持秩序,或者當我們選擇辦一場“簡約”而溫馨的婚禮、過一種樸素而奮進的生活,文明的火花都會因此而閃耀。在廣東惠州,“撿跑”正在成為新時尚;在浙江,全省倡導“浙江有禮、從我做起”;還有很多地方,“日行一善”、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等道德實踐蔚然成風……這些事情每個人都能做、隨時隨地都可以踐行。文明實踐重在從行動上下功夫,完成從文明認知向具體行動的轉變,使個人善行匯聚為社會風尚。正是在這一意義上,每個人都是文明實踐者。
文明實踐,可以是觸動心靈的“學習體驗”。參觀一處處愛國教育基地,從一磚一瓦之中傾聽歷史回響、重溫崢嶸歲月;置身一座座博物館、文化館,去感受中華文明的多元瑰奇、燦爛輝煌;走進一個個“非遺”傳承點,在參與“我們的節日”系列活動中,助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……這些行動看似個人行為,但恰恰也是每個人向文明的奔赴:走遍紅色河山,相遇“詩和遠方”,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滋養心田,悄然之間升華了精神。
文明實踐,可以是互幫互助的“公益活動”。很多地方組織群眾投工投勞,熱火朝天開展村莊社區環境整治、道路整修等活動;有的街坊鄰里各顯所長、分享資源,組成互助小組、興趣小組等,一起照料老人、看護孩子。比如在山東榮成市東島劉家村,70%以上群眾加入“巧工匠”“跑個腿”等14支文明實踐隊伍,主動打掃村莊衛生,幫助維修農機具。在這些場景中,“幫助”與“受助”的界限被打破,人人行動起來,從“受助者”轉變為“行動者”、從“袖手看”轉變為“一起干”,共同創造美好生活。
文明實踐,可以是向上向善的“集體場景”。近年來各地廣泛打造百姓大舞臺、夜談會、茶話會等溫馨溫暖的場景,開展最美人物、星級文明戶、好媳婦好婆婆選樹推廣等文明盛宴,探索道德評議會、紅白理事會、移風易俗“勸導隊”等“文明治理”方式。在這些文化空間里,人們溫暖了彼此,每個人都踐行文明,每個人的在場又都為他人精神世界的提升提供了條件。
文明實踐,可以是聚合資源的“結對共建”。文明實踐是一個開放系統,像一張擁有無數“接口”的網絡,一頭連著群眾精神文化需求,一頭對接各類社會組織和國有企業、文藝院團、科研院所、醫院、機關事業單位特別是文明單位等“資源富集”的部門,推動各部門各方面精神文明建設資源下沉基層、服務群眾。結對共建以文明為紐帶,通過有序的組織、精準的對接,推動資源力量跨部門、跨地域流動,助力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。
文明實踐,可以是細水長流的“關懷溫暖”。群眾在生活中,需要有人常聯系、常關心,打開家門、敲開心門。比如江蘇省賈汪區探索“十必聯”工作法,聚焦“喜事”“喪事”“病事”等十種情況,經常聯系服務群眾,與群眾交心。文明實踐作為黨和人民群眾連心橋,就是要把文明化為日常的上門走訪、情感聯系、精神陪伴,讓群眾感到被關心,讓黨的溫暖熱在基層。
……
文明實踐不會固定地表現為哪一種、哪幾種組織形式。它是靈活多樣、五彩繽紛的,并且在實踐中不斷生長和創造,拓展了普通群眾立足生活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途徑。
(三)
文明實踐在不同場合呈現為不同的組織形式;歸結起來看,這些形式也有某些共同特點——
人人可為的自覺行動。文明實踐既很崇高,又很普通。從衣食住行到集體公益活動,人人可為、事事可為,而且很多內容與日常生活渾然一體,不需要專門拿出空閑時間或脫離自己的生活空間。把柴米油鹽之間的“小細節”“小行動”做下去,平凡的生活將處處綻放文明之花。
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。道不可坐論,德不可空談。文明實踐遵循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要義,要的就是行動起來,使人們對文明的認識和追求成為自覺的主體實踐活動。只要心懷善意、向往文明,發之于心、見之于行,每個人都是文明實踐者。
多姿多彩的身心享受。文明實踐鮮活生動、豐富多彩,不是依靠管理、“要求”來進行的,而是基于人們自己的內心需要和興趣愛好。無論是熱鬧有趣的“文明實踐大集”“納涼晚會”,還是“白天上班,晚上學藝”的社區夜校,對個人而言,都是一種快樂、一種享受、一種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。
提升自我的必由途徑。文明實踐很多時候表現為“幫助他人”或奉獻社會,實際是成就自己。踐行道義、釋放善意、追尋幸福生活的過程,也恰是發展自己、提升素質、實現自我價值,繼而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的必由途徑。新時代文明實踐,讓人們生活更美好、精神更富足、心理更健康、信仰更堅定,使參與者的自身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。
(四)
新時代文明實踐立精神支柱、樹價值標桿、育時代新人,需要每個人奉獻光和熱,為全社會帶來愛和暖。人人都是文明的因子,人人都是文明實踐行動者。關鍵在于更多更好地為群眾開展志愿服務、學習體驗、公益活動等創造條件,召喚、支持、激勵更多人參與其中。
倡導“奉獻精神”,吸引和培養一大批有情懷有能力的志愿者,通過黨員干部帶頭、文明單位示范、志愿者招募、結對共建等方式,做強文明實踐隊伍,用奉獻書寫大愛、用行動實踐文明,把各方面力量和資源匯聚起來,使文明實踐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。
強化“互助理念”,鼓勵群眾互幫互助、彼此守望,在老人照料、幼兒看護、家園建設等方面共同努力,自我服務、自我提高,推動人人為美好生活出一份力、人人共享文明實踐成果。
增強“服務意識”,堅持在服務群眾中引導群眾,聚焦群眾需求,提供常態化、精準化、品質化服務,既解決實際問題、又解決思想問題,有效解開“疙瘩”、凝聚人心。
樹立“平臺思維”,一方面吸引各部門各單位加入文明實踐,陣地共建、活動共聯、隊伍共育,各方面工作都可依托文明實踐陣地落到最基層;另一方面當好文明實踐“吹哨人”“召集者”,組織開展形式多樣、特色鮮明、群眾樂于便于參與的文明實踐活動,為群眾搭建交流、分享、展示、提升的平臺,邀請身邊富有正能量的人踴躍“登臺”。
注重“生活體驗”,立足日常生活,圍繞群眾養老、育幼、交友、出行等生活細節推出更多文明實踐活動和服務項目,著力把文明實踐陣地打造為具有理論學習、休閑娛樂、讀書觀影等功能的“百姓之家”,使文明實踐更具趣味性、更好融入萬家煙火。
激發“主體自覺”,健全激勵褒獎政策,推廣文明實踐積分制、星級評定等措施,對表現突出的文明實踐行動者給予優待,讓人們充分享受到積分滿足感、奉獻榮譽感……
監制:張曉燕
來源:中國文明網
轉載請注明來源